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术活动 > 正文

“博学”学术讲座第74期 电影出现之后—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

编辑:李艳 信息来源:李艳 发布日期:2024-04-11 浏览量:

4月3日下午,人文学院研究生“博学”学术讲座第74期在学院434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此次博学讲座由2022级美学专业杨倩、偶千慧、史沛灵联合主讲,主题为“电影出现之后——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研究生指导教师侯长生及相关专业同学参与此次活动。

首先,史沛灵指出这种审美泛化会对艺术的概念产生挑战,再一次将“艺术终结”问题展现在大众面前。他首先结合黑格尔、丹托、马列维奇、海德格尔的研究对艺术终结命题的源起与流变进行了回顾与考察,然后立足于机械复制时代,对“电影艺术”塑造“景观社会”,蕴含“功利性与目的性”的特征做了详细诠释。史沛灵指出正是由于机械复制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的灵韵与物性在场消失了。最后他从本体论的层面指出正是因为艺术是自由的,是拒绝被规训的存在本身以及审美存在的特殊性致使艺术的概念不明,也让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无法说明。

接着,偶千慧以中国西部电影为背景,通过《美丽的大脚》和《秋菊打官司》两部电影探究“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维度的叙事模式在西部电影中的交融与反思。然后她探究了西部电影空间文化观的多元性,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的融合冲突对立明显,且在融合过程中“阵痛”不断。最后她指出西部电影更加具有本土语言特色的表述,其旨在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也让观众更加理解西部地区的文化与风俗。

最后,杨倩就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泛化危机性问题做了探究。首先,她说到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商品数量与种类极大丰富,在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将人类社会转型成了消费社会模式,促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无功利的合目的性相背离、也与审美的超越性相背离,同时也暗含着诸多危险,加剧了人的异化与现实感的丧失。其次,她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违背了美的本质,但却未被美学学科重视,在这样的审美事实与现象的冲击之下,未来如何建构更充满人文精神、更合乎人类目的性的美学,也是有待系统深思的大问题。

分享结束后,指导教师侯长生对“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选题进行了肯定,指出此选题非常具有创新性,而且与时代特征、当下现象关联紧密,也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并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研究。同学们也就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泛化现象各抒己见,并对于“美”、“美学”阐释了自己的定义与看法。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