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术活动 > 正文

“博学”学术讲座第115期 公共服务与数字政府研究探讨

审核:李艳 时间:2025-03-25 浏览量:

2025年3月20日下午,人文学院研究生“博学”学术讲座第115期在学院434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本期博学论坛讲座由2022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赵晨阳、方菊、刘艳晴,2023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潘乐、向佳主讲,主题为“公共服务与数字政府研究探讨”,公共管理专业导师杜智民老师及相关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向佳和潘乐深入解读了《价值共创: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实现逻辑》一文。文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构建了“共同富裕价值导向-多元主体价值共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结果”的分析框架,探讨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中的角色与行动。通过浙江省的典型案例,文章揭示了多元主体如何在不同层次上推动公共服务的优质化和共享化。分享会中,同学们积极讨论,认为该研究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方菊分享的内容为“数字政府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TOE框架的动态QCA分析”。她指出该研究根据我国31个省级政府2020-2022年的变量数据,结合TOE理论分析框架,首先构建了数字政府治理能力影响因素组态研究的理论模型,其次在组态视角下采用动态QCA数据分析方法,通过R语言程序实现必要性分析、充分性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等具体分析步骤得到组态结果,最后对影响因素组态进行路径归纳并结合其中的典型省份进行分析,提出了增强我国省级政府数字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赵晨阳分享的内容为“新质生产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向赋能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赵晨阳指出新质生产力推进了教育理念革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重构,同时也助力教育管理的变革;其次,赵晨阳从劳动力三要素的角度分析,认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为优质的劳动者、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更为广阔的产业领域。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实践路径。

刘艳晴分享的内容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和赋能理论构建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选择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48个案例为研究样本,结合扎根范式和QCA方法,基于探究乡村治理案例中不影响因素组合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

最后,指导教师杜智民就五位主讲人分享的主题进行点评,认为以上几个研究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建议五位同学进一步深化理论分析,加强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对话,并结合更广泛的实证数据来增强研究的适用性和影响力。

本次学术沙龙围绕数字政府和公共服务动机两大议题展开,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分析,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启发。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