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下午,人文学院研究生“博学”学术讲座第120期在学院43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博学论坛讲座由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王亚杰、贺嘉乐主讲,主题分别为“视听元素下国产动画的神话叙事逻辑与传统文化传播特征”“Z世代央视春晚集体记忆建构与传播研究”,研究生指导教师彭湘蓉及相关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王亚杰主要围绕“国产动画的神话叙事逻辑与传统文化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她谈到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动画作为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肩负起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任。国产动画依托着深厚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创新,其中以神话为蓝本创作的动画作品大放异彩,《哪吒之魔童闹海》便是典型代表。它借助3D建模、特效渲染等技术将古老神话故事以新颖的叙事逻辑呈现,并运用文化图腾、民族音乐等视听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推动着国产动画重拾传统文化,讲述着新时代语境下的“新神话”故事。她指出视听元素与神话叙事、传统文化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国产动画电影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叙事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广阔空间。王亚杰认为未来动画电影创作应进一步挖掘视听元素的潜力与技术手段的优势,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传播与神话叙事表达的新方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贺嘉乐主要分析了“Z世代央视春晚集体记忆建构与传播研究”,他指出,因为“Z世代”作为数字原住民,其信息接收方式、社交互动模式及文化价值观念与前代有着显著差异,所以选择Z世代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对当前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也是对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探索。她通过深入分析Z世代对央视春晚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媒介仪式的记忆构建,以代际差异的视角,揭示青年群体如何在新旧文化交融中塑造自我认同,以及这一过程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潜在影响,填补了媒介记忆研究中的代际差异的空白。同时,她谈到春节的意义在于团圆、祈福,而现代技术对群体仪式进行解构,面对面的群体交流,逐步转变为每个人对着手机、平板的个人空间。缺少了身体的在场感,春晚这场媒介仪式的构成便缺少了最基本的要素——受众身体参与。原先生产实践所产生的固定活动被瓦解,其意义也随之弱化。贺嘉乐最后提出从媒介、实践和文化三个路径分析央视春晚未来的创新之路。

分享结束后,指导教师彭湘蓉就该讲座进行点评,他肯定了此次讲座的选题以及两位同学的表现,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指导性的建议,鼓励其认真钻研,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更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在座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获得了新思路、得到了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