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人文学院邀请西北政法大学曹燕教授于南校区东院伯声报告厅作题为“破解工作时间法律规制的‘时代之问’—西方经验与中国方案”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法学学科组长陈蓉教授主持。

陈蓉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曹燕从马克思关于劳动本质的经典论述切入,指出人类劳动本应具有高度自主性,但雇佣关系的产生使资本强化了对工作时间的控制,非自主性劳动长期主导劳动关系史。她强调,作为资本增殖的核心工具,工作时间被不断延长,劳动者休息与生活时间被压缩,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推动“减少工时”成为近现代劳动法治的核心议题。国际劳工组织研究表明,过去百年间,全球工时总量因立法干预呈下降趋势,并与工人生活质量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但近几十年,这一趋势因弹性化工时普及而放缓甚至逆转,工时呈现“两极分化”:正规就业中加班现象回潮,非正规就业中“迷你型”短工泛滥,女性劳动者贫困化加剧。

曹燕教授作报告
曹燕进一步分析,在新信息技术的催化下,标准工时制逐渐被弹性化工时替代,工时延长、不稳定性与不可预测性成为普遍难题,劳资双方时间需求矛盾加剧。她指出,如何重构法律规制体系,引导工时弹性化社会重归“减少工时”历史轨道,提升工时质量并保障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劳动法治的“时代之问”。针对西方国家的困境,她批判性指出,尽管其提出“体面工时”“时间主权”等理念,但因工会力量弱化与“去规制化”压力,始终未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反观中国,曹燕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工时立法实践,形成了以人民需求为核心、政策与法律协同推进的能力优势。围绕破解“时代之问”的中国路径,她提出三大方向:一是强化延长工时限制,筑牢劳动者权益底线;二是提升弹性工时质量,推动制度平稳转型;三是优化多元规制体系,构建灵活与公平并重的法治框架。她特别强调,中国方案需汲取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精髓,通过法律规制削弱资本对时间的绝对控制,重塑劳动自主性,实现“体面劳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互动环节,曹燕结合国际劳工组织政策理念,就国内未来标准工时制定、零工经济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展开深入探讨,其前沿观点与务实建议引发热烈反响。

讲座现场
最后,陈蓉总结指出,曹燕的学术分享既立足全球视野,又扎根中国实践,为理解工时法治的演进逻辑提供了全新视角。讲座的举办不仅为研究生学术研究注入创新思维,更有助于推动劳动法治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服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