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博学”学术讲座第107期 人工智能、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问题探析

审核:李艳 时间:2024-12-23 浏览量:

2024年12月19日下午,人文学院研究生“博学”学术讲座第107期在学院41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博学论坛讲座由2022级法学专业滕飞龙,黄嘉伟,樊婷同学主讲,主题为“人工智能、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问题探析”,研究生指导教师刘志、刘萍、白荣君及相关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滕飞龙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生成物问题”进行分析。他谈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贯通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扩张,特别在文学艺术领域,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出现不仅冲击了我国文化创作市场,并且也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并未对人工智能生成物进行正面回应,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属于作品性质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归属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腾飞龙提出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众多人工智能生成物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因此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性质。

黄嘉伟主要分析了“社会组织参加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领域相关问题”,他指出,尽管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推动环境保护、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社会组织在该领域的参与比例仍然偏低。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立法体系中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存在较多的法律不确定性与模糊性。这些立法短板不仅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诉讼能力和参与能力,还影响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提出了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理论基础的解决方案。黄嘉伟建议,应运用法规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立法目的等角度入手,对现有法律条文进行细致梳理和阐释,以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诉讼权利。同时,他呼吁立法机关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为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

樊婷分享的主题是“生态修复视域下林业碳汇认购法律制度研究”。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全球共识。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樊婷指出,在国家统筹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大背景下,我国司法机关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开创性地探索出“林业碳汇认购”修复生态环境的责任承担方式。一方面填补因生态环境损害造成的生态功能损失;另一方面通过鼓励行为人认购林业碳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环境司法中引入林业碳汇认购是我国生态修复领域的重大创新,凝结了司法工作人员的经验智慧,发挥了人民法院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观能动性。然而,林业碳汇认购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属于新事物,仍需要时间探索。因此,她指出有必要检视林业碳汇认购的司法实践,对生态修复视域下林业碳汇认购法律制度进行系统化研究,规范林业碳汇认购的适用路径。


分享结束后,指导教师刘志、刘萍、白荣君对三位同学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座的同学也纷纷表示收获到了新的思路、得到了新的启发。



网站访问量: